通用名称: 格列美脲口腔崩解片
英文名称: Glimepiride Orally Disintegrating Tablets
商品名称:
【成份】
【化学名称】
主要组成成份:本品主要成份为格列美脲.
化学名称:1-[4-[2-(3-乙基-4-甲基-2-氧代-3-吡咯啉-1-甲酰胺基)-乙基]-苯磺酰]-3-(反式-4-甲基环己基)-脲。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
C24H34N4O5S
【分子量】
490.62
【适应症】
适用于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及减轻体重均不能满意控制血糖的2 型糖尿病。
【用法用量】
本品为口腔崩解片,使用时将片含于口腔可迅速崩解,不需或只需少量水,也无需咀嚼,崩解后,借吞咽动作入消化道起效。
要想成功治疗糖尿病,饮食调整、体育锻炼和血糖、尿糖水平的常规监控是基础。如果病人不能坚持推荐的饮食,服药或胰岛素治疗都难以奏效。
格列美脲片的用量一般视血糖、尿糖水平而定。
起始剂量为每日 1 mg 格列美脲片。如果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应以该剂量维持治疗。
如果不能满意控制代谢状况,应根据血糖控制情况增加剂量。每隔 1-2 个星期,逐步增加剂量至每日 2 mg、3 mg 甚至 4 mg。
只有个别情况每日口服格列美脲超过 4 mg 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最大推荐剂量为每日 6 mg。
在使用最大每日剂量的格列美脲片仍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的病人,必要的话可开始联合给予胰岛素治疗。当格列美脲片剂量维持不变时,胰岛素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直至达到满意的代谢控制水平。联合用药必须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
一般一天一次顿服即可,建议早餐前不久或者早餐中服用,若不吃早餐,则于第一次正餐前不久或者餐中服用。
如漏服一次,不能以加大下次服药剂量来纠正。
以适量的水整片吞服。
如果病人每日 1 mg 格列美脲即有低血糖反应,说明单纯饮食治疗即可能控制血糖。
因为代谢控制的改善与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有关,治疗中格列美脲的需要量可能下降。所以为避免发生低血糖,必须考虑及时减小剂量或者停用格列美脲片。如果病人的体重、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或存在其它增加低血糖或高血糖危险的因素,也应考虑调整剂量。
从其它口服降糖药改用格列美脲片:
一般可以从其它口服降糖药转换到应用格列美脲片。当用格列美脲片代替其它口服降糖药时,应考虑先前使用药物的降糖强度和代谢的半衰期。某些情况下,尤其先前使用长半衰期的降糖药物(如氯磺丙脲),建议有数天的清洗期,以降低因药物累加作用引起低血糖反应的风险。推荐的起始剂量为每日 1 mg 。
根据用药后的反应,可逐步增加格列美脲片的剂量,参见前文。
从胰岛素改用格列美脲片:
除个别情况外,用胰岛素治疗的 2 型糖尿病病人可改用格列美脲片治疗。
用格列美脲片替换胰岛素应当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
肝功能或肾功能不全:
参见【禁忌】或遵医嘱。
【禁忌】
对本品任何成份过敏者。
1 型糖尿病、糖尿病昏迷、酮症酸中毒、严重的肾脏或肝功能损害,对格列美脲、其他磺脲类、磺胺类或赋形剂过敏者。
对于严重肾脏或肝功能损害的病人,应改用胰岛素治疗。
格列美脲片禁用于妊娠和哺乳病人。
【注意事项】
格列美脲片必须在进餐前即刻或进餐中服用。
用格列美脲片治疗时不定时进餐或不进餐会引起低血糖。低血糖可能的症状有:头痛、极度饥饿感、恶心、呕吐、无力、有睡意、睡眠障碍、烦躁不安、攻击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缓、抑郁、意识模糊、视觉受损、语无伦次、失语症、震颤、轻瘫、感觉紊乱、头晕、无助感、失去自我控制、谵妄、脑性惊厥、嗜睡及丧失知觉, 甚至出现昏迷、呼吸表浅及心动过缓。
另外还可出现肾上腺素能反向调节的体征, 如:大汗、皮肤湿冷、焦虑、心动过速、高血压、心悸、心绞痛和心律失常。
严重低血糖发作的症状可与脑卒中相类似。立即口服碳水化合物(糖类)后上述低血糖症状几乎全部消失。人工甜味剂对治疗低血糖无效。
从其它磺脲类药物获知, 尽管开始能成功地控制低血糖,但低血糖仍会复发。
严重或长期低血糖患者,常规数量的糖只能暂时控制症状,需要紧急治疗,某些情况下,病人需要住院治疗。
导致低血糖的因素包括:
不愿或者无能力合作(多见于老年患者)
营养不良,进食时间不规律,不进餐或定期的禁食
饮食改变
体力消耗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之间不平衡
使用酒精性饮料,尤其在不进餐的情况下
肾功能损害
严重肝功能不全
过量服用格列美脲片
某些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或低血糖反向调节的失代偿性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某些甲状腺功能紊乱和垂体前叶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与其它某些药物合用 (见【药物相互作用】)
应用格列美脲片治疗期间,必须定期监测血糖及尿糖。另外,建议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在用格列美脲片治疗期间,需定期进行肝功能和血液学检查(尤其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在应急的情况下(如事故后、急诊手术、感染发热等)可能需要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对严重肝功能损伤或透析的病人尚无用格列美脲片治疗的经验。严重肝、肾功能损伤的病人应改用胰岛素治疗。
对驾驶和操纵机器的影响:
由于低血糖或高血糖,或视觉障碍的原因,可能导致病人的注意力和反应能力下降,在对这些能力要求很高的特殊环境下(如驾车或操纵机器),可能导致危险。
必须警告患者驾车时应预防低血糖反应发生。对于经常发生低血糖或低血糖警觉性认识不够的患者,这一点尤其重要。在这种情况应慎重考虑该患者是否能够驾车或操纵机器。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
妊娠
妊娠期禁用格列美脲片。妊娠期病人应换成使用胰岛素。对计划怀孕的病人,应通知她们的医生。
哺乳
由于磺脲类衍生物,如格列美脲可从乳汁中排出,哺乳妇女禁用。
【毒理研究】
长期毒性:
大鼠、小鼠/和犬慢性及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观察到血清葡萄糖水平降低及胰腺细胞脱颗粒。这些反应通常是可逆的,被认为是本`品的药效学相关的反应。犬慢性毒性研究发现,高剂量给药组(320 mg/kg 体重)中有两只犬产生白内障。然而,体外牛晶体研究和大^鼠研究显示格列美脲无致白内障毒性和协同致白内障毒性。
致癌性:
大鼠研究提示本品无潜在的致癌毒性。由于本品对细胞的慢性刺激,小鼠试验发现胰岛细胞增生和胰岛细胞腺瘤的发生率升高。
格列美脲未发现有致突变和遗传毒性。
生殖毒性
给予大鼠格列美脲对生育力、妊娠和分娩过程无不良影响。剖腹产出生的胎仔生长略有迟缓。给予母鼠高剂量的本品,其自然出生的子代中出现肱骨、股骨、肩关节、髋关节畸形。在母鼠妊娠后期和或哺乳期间口服本品导致死胎增加和肢体畸形。
未见格列美脲对子代生长发育、功能性及认知行为、记忆力或生殖能力有明显影响。格列美脲可通过母乳被幼鼠摄入,给予母鼠高剂量格列美脲会导致哺乳的幼鼠低血糖。
大鼠和兔可出现胎仔畸形(如:眼睛畸形、裂隙-和骨异常),兔出现流产和宫内死亡率增加。
所有生殖毒性都可能是高剂量药物的药效学相关反应,而非药物本身特有的毒性。
【药理作用】
格列美脲属口服磺/脲类降糖药,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发挥作用,这一作用主要基于增加胰岛细胞对生理浓度葡萄糖的反`应性。此外,格列美脲也有胰外降血糖作用。
胰岛素释放:
格列美脲和其他磺脲类药物一样,通过关闭胰岛细胞膜 ATP 敏感钾^离子通道而调节胰岛素的分泌。格列美脲关闭钾离子通道诱发细胞膜去极化,开放钙离子通道导致钙离子内流,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胰外活性:
胰腺外效应为改善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外周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血液中的葡萄糖,格列美脲增加肌肉和脂肪细胞胞质膜葡萄糖转移分子的数量,从而刺激葡萄糖的摄取。葡萄糖摄取的增加激活糖基-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 C 的活性,从而进一步刺激葡萄糖的代谢。
格列美脲通过增加细胞内 2,6-二磷酸果糖的浓度,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
药效学特点
健康人的最小有效口服剂量约为 0.6 mg。格列美脲的效果是剂量依赖的和可重复的。在服用格列美脲的情况下,激烈运动时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这一生理反应仍然存在。
无论餐前 30 分钟-或者餐前即刻用药,其治疗效果均无显著差异。每日给药一次即可很好地控制糖尿病患者 24 小时的代谢。
虽然格列美脲的羟基代谢产物引起健康受试者血清葡萄糖的小幅度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这只是药物总体效果的一小部分。
与胰岛素联合治疗
与胰岛素联合治疗的资料有限。当病人使用最大剂量的格列美脲仍不能有效地控制血糖时,可开始胰岛素的联合治疗。有两项研究证实,联合治疗可获得与胰岛素单独治疗相同的代谢控制;然而,联合治疗时需胰岛素的平均剂量更低。
【药代动力学】
吸收:格列美脲口服/给药后的生物利用度是完全的。进餐时服用不影响吸收度,仅稍微减低吸收速率。口服给药后大约 2.5 小时达最大血清浓`度(Cmax)(每日 4 mg 多次给药血清浓度平均值为 0.3 µg/ml),并且在剂量与 Cmax和 AUC(时间/浓度曲线下的面积)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分布:格列美脲的分^布容积非常低(大约 8.8 升),大致相当于白蛋白的分布空间,高蛋白结合 (>99%),低清除率 (大约 48 ml/min)。
动物试验发现,格列美脲可分泌进入乳汁及进入胎盘。格列美脲也可少量通过血脑屏障。
代谢和清除:平均血清半衰期与多个剂量给药情况下血清浓度有关,大约为 5 至 8 小时。高剂量给药后可观察到半衰期稍微延长。
给予单剂放射性标记的格列美脲后,58%的放射活性出现在尿中,35%在粪便中。在尿中没有检出原型药物,在尿和粪中检出两种可能在肝脏降解产生的代谢产物:羟基衍生物和羧基衍生物。口服格列美脲后,这些代谢产物的半衰期分别为 3-6 小时和 5-6 小时。
比较每日单剂给药和多次给药,在药代动力学方面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别,个体内的变异非常低,无药物蓄积作用。
无论男性和女性,还是老年(超过 65 岁)和年轻患者,本品的药-代动力学是相似的。肌酐清除率低的患者,有增加格列美脲清除和降低平均血清浓度的趋势,可能是由于较低的蛋白结合导致更快的清除。两种代谢产物的肾脏清除率降低。总体上,这类病人并无额外的药物蓄积的风险。
本品在 5 个非糖尿病胆管手术后病人的药代动力学与健康受试者相似。
【是否OTC】
否